欢迎光临 安博电竞网站 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13823380678
热门关键词:

老俞闲话|时代、机遇与意志

时间:2025-04-28 16:18:30 作者: 食品机械设备

产品详情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大部分人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某一种意义上都是在贫困中长大的,看到过家庭的贫困、国家的贫困,经历过一无所有的痛苦。所以在追求物质生活,或是说经济宽裕的生活的时候,我们的动力是非常足的。从贫困走向繁荣,从繁荣中生长再走向繁荣,这两个阶段人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企业本身的危机和全国性的危机或者全球性的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这篇对话中,我没有问王传福的一个问题是,2010年到2012年,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他的态度是什么。当时其实就是他们内部的决策出了问题,这是所有企业在过分扩张或者说增速太快以后,都会遇到的问题。

  产品质量不过硬和过分注重销售所带来的后遗症,他都遇到了。他应对的办法我觉得是很不错的,因为王传福是一个比较坦诚的人,他立刻向市场承认错误,并且立刻改进产品质量。这个态度对他后来重新回来,我觉得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王传福:对。我的家乡是安徽,安徽是个农业省,当年也有很多洪灾,粮食还不能够自给自足。

  俞敏洪:对,要饭。我们那个地方其实也挺穷的,但是没再次出现饿死的现象,因为是水乡嘛。

  王传福:穷反而磨炼人的意志。要摆脱贫困,就要通过双手去努力解决贫困问题。

  俞敏洪:你提到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喜欢动手研究把问题弄清楚,你的勤奋和进取精神,还有突破能力,我觉得所有这些现在的年轻人要具备的话,就是如虎添翼。

  王传福:对,当初我们可能为生活所迫才具备这些,等我们有了自己的企业,消费和生活开支对我们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但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的进取心还是很足,心态并没有因为拥有财富而改变,并不是小富即安。我们仍旧是有一种持续的动力,包括你我,还想把企业做大,做得更大,虽然很累。

  王传福:第一当然要归到家庭上来。那时候家里只有我上大学,所以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喜欢思考。

  王传福:我1983年考入中南工业大学,读的是化学系,就是“电池”专业。我第一志愿填的是合肥工大,无线电系。我当时觉得收音机这玩意挺神奇的,没有线也可以收到信号。

  王传福:当时我拿到通知书,说这个学校我没印象。后来想想,反正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而且中南工业大学也不错。

  王传福:考大学的时候填志愿,别人家的孩子可能要问父母、姐姐,我没法问,因为他们都不懂。这反而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多事只能依靠自己去想、去看。穷孩子就喜欢看书,书上什么都有,不断去找书看。这样就更有学习的动力。

  王传福:那是肯定的。当拥有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后,你就很愿意去动手。比如我原来有一个小收音机,不知道谁送给我的,我喜欢把它拆开、装上,再拆开、再装上。我喜欢整这玩意儿,当时老师给我写的评价就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

  俞敏洪:我觉得这跟后来比亚迪成功有直接联系了,因为我看到有报道说你为了造汽车,买了接近50辆二手车,亲自动手把它们全给拆了。

  俞敏洪:这跟你拆收音机很类似。中国的产业肯定都经过这么一个环节,从模仿到超越。

  王传福:是的,我们当时为了进入汽车这个行业,要交很多学费。我就买了秦川汽车,后来改名叫比亚迪。

  王传福:当时买秦川汽车,连发动机技术都没有,实际上就买了一个执照,所有的底子都是我们来做。也就在那时候,我们开始成立自己的模具部门、发动机部门、底盘部门。

  王传福:一切从零开始做。当时不是买了很多全球的好车吗?那就拆,学习,然后高度垂直整合。当时,我最敬佩的就是丰田。

  王传福:当时在电子领域,我们和三洋“干”过,然后赢了他们,我们做成全球第一了。到了汽车领域是相同,丰田确实做到全球第一大。它的工业设计、产品,确实要学习,然后才能站到它的肩膀上。我们在2005年推出了F3,这款车打磨了好多年,其间我们也出了一款车,但性能很差,就被我砍掉了,那时候是很痛苦的。

  俞敏洪:你怎么就那么坚持?买完以后股价跌了1/3以上。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家在何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听别人的?你这个例子太典型了,所有人都反对,从股东到你的内部高管,都觉得秦川汽车不能买,最后你坚持要买,今天来看这是一个有超级超前眼光的决定。那企业家何时能做出这样眼光超前的战略布局呢?

  王传福:其实一开始还好,因为我在公司都是一个人做决策,内部这块倒问题不大。他们可能有一些反对意见,但也不敢说。只是买完以后股价跌了很多,那等于长期资金市场是反对的。但是已经买了,对我们来说,市场是存在的,因为燃油车市场当时是存在的。

  俞敏洪:但是要卖出去不容易,你不可能说我的车比别人的好很多,价廉物美,你必须买我的。你有没有想过,万一这车就是卖不出去,不成功的话,今天就没有比亚迪了?

  俞敏洪:战略在某一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眼光,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眼光和勇气,我觉得这是战略。“赌”战略的话很容易出大问题的。

  王传福:是的,我们大家都希望能从能源的存储、运输,还有轨道交通等多方面销售。那汽车就要以电动车为主,电动车的瓶颈就是电池。电池技术的迭代和发展的新趋势决定电动车企业的命运。

  王传福:因此,掌握电池技术,或者掌握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你就确定了电动车的发展的策略。中国这么大,72.3%的石油能源依靠进口,这就很可怕。美国曾经也是石油进口大国,但是后来通过液燃气,基本上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出口。

  此外,我们进口的石油大部分都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海上运输过来的,自己的石油储备只有28天。而且我们的交通用油量占了国家总燃油消耗量的70%,等于我们进口的石油中有70%被汽车消耗掉了。这三点关系到我们的石油战略、石油安全。而中国油少煤多,但汽车不能用煤,只能把煤变成电,电再转成电动车才可以。

  王传福:从效率的角度看,其实电有多种获取方式,比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它本来就是从大自然中来的,从电到电动车的效率是很高的,大概在90%。大自然没有给中国人石油,给了中东。

  那大自然给了中国什么?我们中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太阳在沙漠里的日照时间,一年可以有三四千个小时。未来,在中国沙漠1%的面积上铺设太阳能电子板的话,产生的电能就够了,中国的火电厂就可以全关掉了。

  王传福:甚至更低。其实从远古看,动物、植物依靠什么?太阳。你现在看到的所有能源,都来自太阳。太阳是永恒的,就算地球没有了,太阳也还存在。欧洲国家之前在非洲买什么?买沙漠,把海底电缆铺到欧洲。当然了,使用太阳能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晚上没太阳,还得靠我们的电池,因此储能很重要,企业家一定要抓住这一个国家发展的机遇。

  王传福:当时深圳到处都是工地,尘土飞扬。我们是坐飞机来的,因为北京到深圳比较远。

  王传福:当时,在北京申请一家公司需要审批,而深圳就是一个试验田,只需要注册。

  王传福:对,派过去以后双方合作也不痛快。此公司是合资的,背后的两家公司也在吵,所以我们就不好办。我们大家都认为市场的前景很好,就出来了,开始建立比亚迪。

  王传福:那是充电电池大发展的时候,国内能做的企业很少,国外也就三洋、松下这些巨头能做。你也是企业家,必须要知道失败、成功取决于自己和对手的差异。充分竞争的行业就像战场一样,你的效率要是不能与这种要求匹配,肯定会掉队或者打败仗。

  王传福:我记得有一次,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CTO(首席技术官)在纽约见我们,很傲慢,说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

  王传福:对,早期的时候其实很难。我们第一步要解释比亚迪是一家什么企业,如果有1个小时的谈判时间,我们可能要花半个小时解释我们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王传福:当时深圳的企业很多,两个字的名字想了五个,最后一查全有了,那只能取三个字——比亚迪,这种名字比较少见,很容易通过。

  俞敏洪: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合在一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只是觉得合在一起能做下来。

  王传福:对,开始是为了能注册下来。后来企业成长了,必须要包装,就用拼音首字母大写BYD,后来就慢慢变成“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梦想)。

  俞敏洪:我刚才脑袋里想了一个英文单词beyond(超越)。beyond这个词我觉得跟比亚迪特别契合,因为发音差不多,而且有“超越一切”的意思,这个感觉挺好的,我以为你是从beyond简化过来的。

  王传福:对,beyond原来也有人帮我们想过,后来觉得“Build Your Dreams”更符合我们的理念。企业成立的时候,能不能活下去也不知道。

  俞敏洪:坦率地说,我第一次听到比亚迪是因为巴菲特,在此之前我还真没听说过。因为当时国产汽车品牌也不普及,电池领域我就更加陌生了。所以我觉得,巴菲特在比亚迪的发展过程中,还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不光是对比亚迪来投资,对品牌宣传也作用很大。是2008年吧,巴菲特怎么就知道比亚迪了,怎么就对你有那么高的评价?

  王传福:对,巴菲特有个老搭档,就是查理·芒格先生,他管理的一只基金就投资我们了。

  王传福:投过了。芒格先生把比亚迪介绍给巴菲特,巴菲特就开始投资我们。第一次投资我们还没有同意,当时他要求占很大的股份。后来巴菲特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我们投资一家中国公司,但他们不同意。”

  俞敏洪:那他现在赚得太多了。当时股价才六七元。我昨天查了一下,现在(2020年12月13日)股价是一百七八十元了。

  俞敏洪:太厉害了,早知道这样,我三个月前买你的股票就能涨4倍了。你每年都去参加巴菲特的聚会吗?

  俞敏洪:这件事情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怎会是去做口罩?你又没有做口罩的流水线,也没有机器。一个星期时间,自己设计,所有工程师参与,做口罩做成了世界第一,你还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伟大的25名抗疫领袖”之一,是吧?

  俞敏洪:当时我看到新闻以后,心想这是汽车做不下去了要做这个吗?是什么让你抓住了这么好的一个机遇?

  王传福:其实这就是企业家的责任。遇到天灾,当然我们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有22万名员工,每人一天用两个,一天就要用大概50万只口罩,从哪儿买?当时根本买不到。当时中国一天也就能产2000万只口罩。这么多人,2000万只怎么够?

  王传福:对,当时(2020年2月)买的口罩大概能用两个月时间,疫情发生才三个月,买两个月的量根本就不行的。因此只能把3万多名工程师动员起来,三天画图纸,七天就做出第一台口罩机。口罩最核心的熔喷布,我们从设计到最后制造出来差不多花了三周。

  王传福:也是我们做的,当时(2020年2月)就买不到。熔喷布从2万元一吨涨到70万元一吨。

  王传福:还是赢利了,因为当时全国定了口罩统一价格,1元多1只,我们就是批发价卖,政府也不会让我们亏的。

  王传福:我们最多时有8万员工参与,占用了约50万平方米的净化厂房,把我们原来做手机、汽车的电子设备挪出来,把口罩机放进去。2020年2、3月,主要是依照国家要求,生产的口罩70%收储,30%内部用。到了4月底,国内口罩基本上已满足需求,储备也差不多了。

  因为我们的产能太大了,此时国外疫情又起来了,我们又开始按照中央的指示,给意大利、塞尔维亚这些国家供应口罩。昨天我看王毅外长说,中国给全球供了差不多两千亿只口罩,就全球防疫而言,中国是功不可没的。

  王传福:对,完全像打仗,和时间在赛跑。我们也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到一天生产1亿只口罩。当时全国一天的产量才2000万,我们一家公司做它的5倍。

  王传福: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把整个产业链动员起来,一旦国家有困难,我们这样的制造业代表站出来,什么都可以造。

  俞敏洪:最近有一个争论,说中国制造业会衰退,会转移到东南亚,其实我觉得这是很难的。

  俞敏洪:因为上下游的产业供应链在中国太完善、联系太密切了。施展(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专门调查过中国的产业供应链为什么不会衰退,并且推断出中国的供应链在世界上不会被取代,因为非常完善。

  比如某台机器有1000个零件,这1000个零件由1000个家庭制造,当这台机器要改变的时候,不需要总系统全部变,只要其中一个家庭把零件尺寸改变一下就可以,这在中国一天就完成了,不影响产业链的任何运作。所以全世界任何地方的订单,到了中国一个星期就全完成了,但是在世界另外的地方可能要一年。这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很重要的。最厉害的企业往下游看,全是家庭工厂。

  担心东南亚国家会取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这是没必要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这样的制造文化传统,来形成一整套自我封闭、效率非常之高的产业链系统。这是中国成为全世界制造业中心最核心的武器。

  王传福:第二位吧。我们研发的是刀片电池,其优势就是散热面很大,不容易起火。深圳每天死于车祸的是0.8个人,电动汽车电池被碰到就易发生外部或者内部短路。作为一个电池生产厂商,我们要求电池短路可以,发一点热也可以,但不能爆炸、起火。我们有个实验叫“针刺实验”,就是模拟电池短路。

  俞敏洪:你这项实验肯定所有的电动汽车厂商都在看,那他们模仿和研究这项技术难吗?

  王传福:三年内很难,我们还有专利在里面。行业进步就是这样,必须有一家公司先进步。我们2020年和丰田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给丰田做一些新产品。

  俞敏洪:为何需要和丰田合作?你们都是汽车公司,它肯定要做电动车,最后不就跟你形成竞争关系了吗?

  王传福:我们叫超越竞争关系。在日本开发一款电动车产品,成本肯定是比较高的。

  王传福:他们的方式和中国这种快速的产品投入,还是有一点差异的。因此,丰田觉得和比亚迪合作可以让它的产品提前两三年投入到市场。

  王传福:没关系,这一个市场大了去了。实际上对于电动车市场来说,主要的对手是燃油车。燃油车现在的份额是95%,让燃油车的车主买电动车,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王传福:对,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不一样,它正好处在一个变革期。一个行业在变革的时候,一定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占上风,等到行业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一些企业可能是管理型公司了,就像电灯发明的时候那样。

  俞敏洪:是的。巴菲特说你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你觉得你更偏向于韦尔奇,还是更偏向于爱迪生?

  俞敏洪:但是爱迪生当时把公司管得很差。我觉得你在管理上依旧很有一手的。你觉得企业管理这件事情,跟学位和学问有关系吗?

  俞敏洪:我做新东方早期的时候开了一家书店,开了五六年,总是亏本,换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来经营都不行。结果我姐夫,一个农民,本来在那儿是负责扫地看门的,提出要帮干这个书店,我就真交给他了,一年就赢利了。

  俞敏洪:对于人来说,上大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头脑、观念、思维能力。学的东西可能会有用,比如说我到现在还在用外语,你到现在还在从事最初的“电池”专业,但是最终做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时候,一定是超越那些东西的。不超越你的专业其实就做不大,或者说你最多是一个专家,对不对?

  王传福:是的。管理一定要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所以上大学就是让你把这种方法做得很实,能够真正以数据说话。一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能够悟出这些道理,但他用的方法可能就少一点。还有就是要闭环管理。啥意思呢?就是说,这一环没搞完,你就不能放手,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力。

  俞敏洪:我看到了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对你在做的“云巴”项目有很多质疑。但是我感觉,你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云巴和云轨会变成中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俞敏洪:我觉得这种信念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如果最终你的云巴和云轨在国内不被采用,你怎么办?

  俞敏洪:开拓海外市场,最初从用量和艰难性上来说,一点都不比国内市场容易。你当时秉持着怎样的信念?

  王传福:对。我们学技术的人,主要是依靠数据来决定战略,依靠数据做决策。我们有充分的数据证明我们是对的。我们在巴西的萨尔瓦多拿下了一条云轨线号线我们也中标。

  俞老师,你是一个教育家,你知道市场也需要教育和启蒙。精准的战略也一定要经过起伏期、酝酿期、启蒙期。虽然现在大家还有一点质疑、怀疑,但等到发现我们的每个城市都很通畅的时候,就会说“哇,这是个好东西”。

  王传福:对。我们是一群崇尚技术的人,改变世界需要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然后把这样一些问题解决掉,抓住行业的痛点。之后,你一定会获得行业的承认,一定会获得订单,你的企业也因此而做大。

  俞敏洪:如果不干比亚迪了,比亚迪的所有业务你都不参与,走出大门就再也不回来了,就交给你一个空白的后半生,你会干什么?

  王传福:是的。所以你看,我除了比亚迪没有别的企业,我个人的企业都没有。从天眼查上查,王传福的企业只有比亚迪。

  俞敏洪:对,我发现你太专注于企业了。我有些时候会倒杯酒,一个人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有过这样的思考吗?

  俞敏洪:再问你一个问题。中国的造车厂商通常会给汽车起一个外国名字,觉得这样才显得洋气。你却反其道而行之,起了“秦汉宋元”。会不会让老百姓认为这个车起了个中文名字很土?你怎么就决定起这样的名字呢?

  王传福:我们早期创业是为了脱困,等有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后,其实这个动力已经没了,剩下的就是骨气。

  王传福:我们这一代人骨子里就有这样一股气节。我以前也多次讲,我有两次经历,一次是我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返程机票给他们看。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要赖在美国不回来。嘛要赖在那儿不回来呢?我外语也不好。

  王传福:我到美国是未解决你的就业,这样的做法让人心里很不舒服。还有一次是到英国,也是这样,他们盘问了半天,说了很多。当时我就甩开手,护照也不要了,就走出去了。我是个企业家,到英国设公司是做贸易的,不是想赖在那儿不走。现在,我就是想把规模做起来,想把中国应有的位置做起来。我们中国人不笨,也不懒。

  王传福:我们的产业不比他们差,甚至比他们还好。我们为了争一口气。你说,我们现在为了钱吗?我们又能用多少钱?就希望可以把这个产业做大,为中国人争一个面子。中国人勤奋进取、聪明,把产业做大就为了这么一种骨气。因此“汉”这款车型做不好,我也是无地自容。人家既然买我们的车,肯定是看重我们是一个中国品牌,在中国产业链上,反而愿意买。

  俞敏洪:你有时间应该一年走进几所大学,跟学生们讲一讲这件事情,超级重要。人的进取心是一堆火,需要有人点燃。年轻人在大学或工作状态中很少能碰上这样点燃他们的人。

  我觉得咱们这样的人就应该承担点燃这些年轻人的责任。这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小时的讲课,甚至是半个小时的讲课,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听的人中有那么几个被点燃了,而这几个人未来像我们一样把事情做成功,也会代代相传,去点燃更多的人。我认为,这是我们这些人在把自己的业务做好以外,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俞敏洪:展望一下未来,你后面的岁月会在哪个方面花得力气更多?汽车、新能源、电子科技类产品,或者还有别的的?

  王传福: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在汽车行业里面,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绝对是百年一次。

  王传福:燃油车已经到了更换的时候,因为资源的问题,没那么多油。还有环境的问题,燃油会制造空气污染,其释放的二氧化碳也会促使气候变暖。因此,汽车行业必须要进行变革。

  王传福:这正好发生在这个时点上,提前20年、50年可能不行,再晚几年也不行。比亚迪正好抓住这点,赶上了,也是参与者。

  王传福:因此,比亚迪在这样的领域里,一定要做大做强,也给国家分忧。未来,比亚迪发展的领域还会扩大,要把电动车做到公交、出租车或乘用车以外的领域,要把这个行业做彻底。

  失败、成功取决于自己和对手的差异。充分竞争的行业,就像战场一样,你的效率不能与这种要求匹配,就肯定会掉队,或者打败仗。

  对于管理者来说,上学很重要。管理一定要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所以上大学就是让你把这种方法做得很实,能够真正以数据说话。一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能够悟出这一个道理,但他用的方法可能就少一点。还有就是要闭环管理,即这一环没搞完,你就不能放手,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执行力。

  改变世界需要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然后把这样一些问题解决掉,抓住行业的痛点。之后你一定会获得行业的承认,一定会获得订单,你的企业也可以因此而做大。

  俞敏洪老师,每一次看到您和企业家的对谈,使自己对每一个领域有了新的认知和提高,很欣赏!企业家王传福在文字里的一段说:我们早期创业是为了脱困,等有了一家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后,其实这个动力已经没了,剩下的就是骨气!对!这就是当今您们企业家的精神!剩下的就是骨气!很棒[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赞][赞]

  [赞][赞][赞]俞敏洪、王传福两位极具家国情怀的企业家! 俞老师的《酌见》系列,每期必看,相当好[赞][赞][赞]